为了解决冲砂施工中因地层漏失而造成砂子返不出地面的问题,减少冲砂液对地层的二次污染,将部分冲砂施工变为井筒捞砂,为此我公司设计了CB-TH-70×4000Ⅲ型,CB-TH-83×4000Ⅲ型井下捞砂泵。该泵是从油层保护角度出发,能把井筒砂全部捞出的新装置。它不用泵车进行循环冲砂,而是通过油管上下反复移动即可把砂子吸入油管中,然后提出油管把砂子带到地面上来,从而达到对井筒清砂的目的。为了便于推广和使用特作如下规定和说明: 一、捞砂泵结构、施工过程: 1.结构: CB-TH-70×4000Ⅲ型、CB-TH-83×4000Ⅲ型井下捞砂泵由两部分组成、一部分称为泵、一部分称为底阀。 2.下井操作: 工具下井操作时,应先下捞砂底阀,底阀上面接2?″油管或2?″加厚油管,其长度根据井下砂柱高度而定,油管内孔容积能够装得下井筒中的砂子,然后再加长100米,如预计砂柱为60米、5?″套管内径为?124mm,2?″油管内径为?62mm,则套管内截面面积是油管内截面面积的4倍,则按下部油管管柱的长度为60米×4+100米=340米。(其中为防止井口被井液污染,提油管途中可分级下入泄油器) 下部油管柱连接好后,接上捞砂泵。在捞砂泵上面再接油管直至底阀接触砂面。 3. 捞砂操作: 当管柱底部接触砂面时,注意悬重变化,原悬重下降约一个大格后下行4米时,悬重突然下降约1-2小格,即为泵下死点,其底阀深度就是砂面深度,此时可上提油管4米为上冲程,悬重表现为突然上升到原悬重。这样用通井机二档或三档车上下往复运动就可以实现捞砂。 随着油管上下往复运动,管柱深度不断地加深,而捞砂泵的上、下死点位置也发生了变化,其上、下死点位置的确定,可根据悬重的变化,随时确定捞砂泵工作上、下死点的位置。 当捞砂管柱抽至设计深度后,悬重加压约一个大格,停留10-20分钟后上提管柱至原砂面以上。待0.5小时后回抽砂面,深度基本在设计抽砂位置,即可将全部管柱提出。当泵上油管和捞砂管提出后,泵下油管内若有液面,则打开**级泄油器,直至将带砂油管全部提出并清砂。 二、主要技术参数: 参数\规格 CB-TH-70×4000 CB-TH-83×4000 活塞直径 φ70 φ83 砂泵冲程 4m 4m 较大外径 φ108 φ112 外壳体外径 φ86 φ100 外壳体内径 φ70 φ83 内管内径 φ40 φ50 强度工作范围-35-130℃ -35-130℃ 能抽取的砂柱高度≤100m ≤100m 长度 5.7 m 5.7 m 主要材质 45#钢、弹簧钢 45#钢、弹簧钢 抽吸压力 1.0MPa 1.0MPa 三、使用注意事项: 1.了解井史资料,合理选井,有缩径变形、冲砂遇阻史,尽量不用。有挤稳定剂或用冲砂管进行其它工艺施工的可不用。 2.下井时泵不要接反,接头上侧面有小孔的一头在上部,连接泵后,上下往复试抽一次检查泵的性能。 3.泵下部油管柱长度,一定要容得下井筒内全部砂子,再加100米,泵下管柱长度不足,砂子会进入泵筒,造成泵筒损坏。 4.泵上单流阀必须在井内液面以下工作,否则捞砂泵抽不出砂子。 5.下井快到砂面时,要慢放,防止遇阻后砂堵塞管柱,造成抽砂失败。 6.口井接单根时,越快越好。 7. 从泵到下部管柱及底阀丝扣连接一定要确保密封,否则抽不出砂子。 8.捞完砂子后,把上部管柱、泵 、下部管柱、底阀起出,起出后要清除底阀中的砂子,也要检查泵上单流阀和泵筒中是否有砂,如果有砂,应拆开并清洗。 9.泵用过5次后,要拆开泵筒检查橡胶活塞,橡胶活塞磨损时要更换,更换活塞时,要注意活塞有大小头,上面两个大头向上,下面一个大头向下,两并帽之间一定要并紧。 10.若管柱遇卡后,按正常解卡方法进行解卡,悬重控制在原悬重以上两个大格以内。 11.若有套管空径变形的冲砂史,能用2?″油管冲砂的,采用小直径底阀(?90mm)即可实现捞砂作业。 12.捞砂泵装运时,要避免重物压和摔,防止泵筒弯曲变形。 13.预计砂柱100米以上井较好不用,冲砂漏失井则可以使用。 14.更换胶皮时,拆卸内管应从泵下部抽出,松开抽吸头上并帽,更换胶皮。 15.组装时,应将内管与抽吸头先连接好(上紧丝扣),并装入外管内(此时,抽吸头露出在外管外面一部分,应注意方向不可倒置),按顺序装上密封圈,并用月牙扳手并紧并帽后,用铁锤锤击铁棒(铁棒带阻肩,且小端刚好放入抽吸头孔径内),使抽吸头进入外管内(应注意力道不可将抽吸头内孔至变形)。